北投鐵路廟。普濟寺

2011092907:04


 

 

北投 有個佛教寺院 相當有名喔

看這石階 已經磨得很光滑了

 

 


 

推開此木門 才能走進普濟寺喔

 

 


台階慢慢走上去 其實空氣真好

此時已經中午了!!

 

 


石階旁可見早期建築的石塊 

 


 


爬上階梯之後 就是普濟寺了

這裡相當的幽靜 卻不會讓人覺得偏僻害怕喔

 

 

 


北投普濟寺為台灣罕見的日本真言宗佛寺,

初建於明治38年(西元1905),為當時鐵道員工所建的寺院,所以又名為「鐵真院」,

 

 


警察拜關公、木匠拜魯班,沒有守護神的台鐵則儼然「十方諸佛降臨」,

北部拜媽祖、南部拜土地公,日治時代鐵道部闢建的北投普濟寺,

則是台鐵基層流傳的「鐵路廟」。

 

 


大殿內部,地面抬高仆上塌塌米,方便跪坐禮佛

 

  


廟內奉祀觀世音菩薩,在溫泉區稱為「湯守觀音」,

在日本被視為溫泉守護神。

國府來台後,鐵真院改名為普濟寺。

 

 


 



寺廟入口外觀可見曲形虹樑以及鐘形窗,外觀質樸古拙。

大殿全為高級檜木造,斗及虹樑施以彫刻,極為精美,

窗子作成鐘形,亦具特色,

 

 

 

 

除大殿外,湯守觀音石佛像深具歷史價值。

這是普濟寺最珍貴的石觀音喔!!

還好有拍下來!!

 

 


 


幾乎已經看不清楚寫甚麼的石碑

 

 

 

不知道是不是 村上彰一翁碑??

 村上彰一當年被譽為「台灣鐵道之父」,

而日治時代的鐵道部,就是台鐵前身,

普濟寺又是鐵道部員工募款興建,和台鐵的淵源確實相當深厚,

要說普濟寺是「鐵路廟」,確實不為過。

 

 


普濟寺主殿旁有一涼亭,內佇立一尊地藏王菩薩的石佛像

一般民眾認為佛像為送子觀音,

佛教界人士則認為是日本「子安菩薩」,為地藏王菩薩的化身之一

 

 


 佛寺採用日式風格,混合了日本傳統

「和樣」、「大佛樣」以及「禪宗樣」三種類型,

大殿建築為單簷的歇山式,面寬三開間,進深亦得三間,近正方形。

寺的屋頂向前伸出,成為入口玄關,此為日本江戶時期常用的形式,

大殿及住持方丈宅院,皆呈現簡樸淡雅且寧靜莊嚴之佛教寺院之美。

 

 

 

 ++++++++ 以下是去年拍的北投  +++++++

N牌相機拍的色澤 感覺上沒有C牌來的豔

 








成立於1984年的禪園,是一棟日式建築,在日治時代稱為「新高旅社」。

當時日本政府將之用來招待高級官員與社會名流,

後來更被改為「日本軍官俱樂部」,

專門提供軍隊將領娛樂休閒之用。

1983年由民間接手,經營者幾度更迭,而後改為今天的「禪園」。

 


 

張學良故居與禪園的翡翠軒茶坊及餐廳相連,屬於禪園的一部份。

二次大戰後,禪園改為「佳山招待所」,由外交部接管。

1949年國民政府撤退來台時,張學良曾經被送至此地軟禁。

目前經過整修後,部分恢復昔日樣態,古樸的房舍,幽雅的院落,

想必能讓當年的抗日少帥心情沈澱。

諷刺的是,囚他的所在,竟是昔日日軍尋歡作樂的神風招待所,

面對眼前的青山綠水、裊裊溫泉,真的是歷史的錯置。

 

以上禪園介紹取自這裡

 

 

以下是非常古樸且保存很好的吟松閣

 



這是去年到北投 要尋找不動明王廟時

看到的另一個美景

 

 


 

吟松閣是台北市定古蹟

吟松閣作風卻十分低調,平時不開放給一般民眾泡湯,

只有店內用餐的顧客,才能享受傳統而道地的男、女浴池或榻榻米湯房。

吟松閣提供中式、台菜料理,食材精緻,消費價位也偏高

 


 

整座旅館利用地形,沿山坡配置,視野良好;

室內運用大量檜木裝修,呈現出高貴優雅的氣氛,

經過多次整修,仍保持最原始的面貌。

興建於1934年的吟松閣是台灣第一家古蹟旅館,整棟日式木造的旅社建築,

主體建築多為鋪黑瓦平房,外景觀極為幽靜典雅。

 

 

屋前入口木門樓、魚池、小拱橋、石階與造型小巧的石燈籠,

反映了日本大正與昭和年間的庭院設計風格。

 




非常有藝妓風的一個日式場所 想像著穿和服的少女踱步在這片幽靜的溫泉鄉

青春與人生 一併被裊裊溫泉與淫亂嘻鬧聲所淹沒


 

 

忘了在哪拍的 感覺很壯觀

北投是個好地方 多一點時間 會發現這裡與歷史重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