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大里杙

2008112006:28

 

 

 

大里

一個近年來 因工商業蓬勃發展後 帶來許多人口參與這城市每一天的日出與日落

而我 也是.....

離開人生的第一故鄉 到大里生活近16年 這裡已經成了我的故鄉 我的大里了

然而 對於這塊土地的過去 與 歷史的痕跡 皆已被迅速城鄉發展後而消逝了

大里已經成了繁榮的工商業結合的都市 

這裡高樓住宅林立 這裡開始車水馬龍 這裡生活機能便利

每一條街道 我未必都親自走過 然而這城市大大小小的事 誰又在乎呢

雖然離開大里也有6年了 但是生活圈依然在這裡

這裡依舊是 我的大里 

 


進入大里市政中心的 明顯的地標 象徵過去大里以鹹菜聞名

 


 



 

大里,原名叫做「大里杙」(ㄧˋ),由於位居交通要衝,

因此開發得相當早,與當年的犁頭店、四張犁,﹝今台中巿南屯、北屯﹞,

同屬台中盆地上開發得最早的區域。

大里早期為洪雅平埔人的社域,雍正乾隆年間,原住民歸順清廷,

於是大量移民自大陸湧入,沿大肚溪進墾,並溯大里溪而上。

由於這兒交通方便,加上移民的勤勞,

使得大里杙很快的成為台中盆地上最富庶的地區,紮下日後繁榮發展的基礎。

 

 

老街盡頭有一顆大榕樹,榕樹的走向、形狀呈現出倒栽狀

當地人皆稱倒栽老榕樹。

 

 

該株倒栽榕樹之現址,為昔日內河航運碼頭之舊址,

當日繁華之時舟筏、商船絡繹不絕皆取道於此,後河道廢行舟筏停駛。

至民國四十幾年八七水災,洪水衝擊、翻滾水位退後,

清代繫舟筏之木樁一一露出水面。

災後,大里溪堤防重新修復、河流改道,

當地地形地貌隨著物換星移而轉變,

唯一不變的只有屹立在此聳立百年的倒栽老榕樹


 

 

 

清代曾居台灣第六大街市的大里杙當年便是因水路舟楫運輸發展而起家,

是貨運商品流通的重要轉運點。乾隆十五年由於移民湧至,

人口二萬餘人,與台中附近之犁頭店、四張犛,合稱三大聚落之一。


誰能想像的到 這裡在百年前是碼頭 

 

 

老街的市集 

 


 

「大里」這兩個字,原是番社的譯音;

「杙」的意思則是指「繫舟筏的小木椿」。

當年大里溪水相當湍急,彰化縣鹿港及南投縣北投庄,

都有竹筏從大肚溪進入大里溪,當時的大里溪河面寬約一公里,

水閘碼頭就在大里國中附近,舟筏駛抵碼頭,

必須繫在小木椿上才不會被溪水沖走,因此才會形成「大里杙」這個地名。

當時由於許多漢人在此地利用往來船隻做買賣,漸漸形成小村落,

古稱「渡船頭」,位置就在現在的「舊街仔」。

 


老街中,至今保存最完整的民宅建築也是慶源堂



 「慶源堂內繁華日,大里杙頭不見天,天地會中豪傑聚,福興廟慶慶豐年」。

 這首歌詠大里杙老街昔日風華的詩句,寫實的道出了當年老街的繁華盛況。

 

 

慶源堂位於大里街,乃清季首富林氏之店舖與住宅,磚牆雕刻,

極富古樸之美,它也是現今大里杙老街中保存最為完整的建築。

創建慶源堂的主人為林秋金,當地人稱「秋櫃長」或「秋家長」,

他年輕的時候是在霧峰林家擔任總管,累積資本後便自立門戶,

在大里老街創設「慶源堂」商號。

慶源堂自林秋金創設始,即相當熱心地方公益事業,

除林秋金本人於六十大壽時興建「花甲橋」、七十大壽時興建「古稀橋」

供地方人士往來方便外,其後代子孫也多投身在教育等公益事業上,

深獲地方人士的敬重。

 

 


大里老街上的街屋有一個主要特色,就是採亭仔腳式的街屋,

其街屋有分成前段的軒亭與後段的商店及住家,彼此屋頂並不相屬


 


 


老街街區目前建築景觀略顯雜亂,各時期建物紛立建築風格迥異,

尤其歷經921大地震後,原留存在街區中段較完整亭仔腳及街屋亦損毀嚴重,

故目前已無區段具完整老街建築風貌。

因此老街街區風貌的保存分為新建建物、

既有改建建物以及傳統老式街屋為主。

 


 


 



 

整個大里老街的牆壁面,

皆由土土角配合橫豎兩向紅磚作成組砌的斗子砌牆,

其平面分割左右切分成三等分,中間為入口大門,

兩側壁體則處理的像一般「格子門」,上下概略分成五個段落,

身堵部位有界四塊花釉磚拼組,

裙堵部位則利用磚雕做出卍字盤長的圖文


 


大里鄉時代的房屋稅籍編號

 


大里老街的紅磚外牆,古樸顏色中泛出歷史的痕跡;

亭仔腳式騎樓又為清代中末葉傳統街屋的見證,極具保存價值

 


老店面與軒亭間的橫樑,

是由店面扁額上方挑懸出兩塊圓形凸出物來承接挑簷樑

 


仔細觀察大里老街,亭下的柱子,並非連在磚牆上的附壁柱,而是獨立出來的

 


這是海海大大的卡打車嗎 ?   

 


老街上的古建築 很多都已拆除了

這裡我印象中有間殘破的老宅 

 


這老鐵牛車 已經數十年都在這裡 賣什麼 

土雞肉與滷味 熟的啦 買回家可以現吃 

印象中 我娘不曾買過耶 

 

任何老街上 都會有一間廟 讓居民寄託與信仰的廟

 

 

福興宮建於乾隆年間,當初興建的廟址是位於今大里警察分駐所,

是以土磚、瓦茸、三合院形式的廟宇

 


廟前也一定會有 雜貨店 又叫 阿婆仔店 

 


這七、八十年來又歷經了兩次重修,第一次重修於日據時代末期,

第二次重修於民國四十四年


 


其後於嘉慶年間因風水的關係,福興宮被迫由原址遷至現址


看不出有清朝至今的歷史 因為重建後變的更莊嚴


雖歷經兩次重修,但由於整體結構已經腐朽,一經地震恐有倒塌之虞,

乃於民國七十九年將舊廟拆除,新廟則歷經二年,於民國八十一年宣告完工

 

 


甘蔗 留給牙齒好的年輕人吧 

 


廟前就是大里杙老街 延伸至 老榕樹位置

但是因為是早市 所以顯得很零亂 

 

 


 

民國初年,才把「杙」去掉,改稱「大里」。

以往的台灣,人云:「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

可見大里曾有過繁華風光的歲月

 

 


 

 


將軍一巷 走進去當將軍吧 

我就不用了 因為 我是 大王 



老街的七將軍廟 是義民廟 

 


921地震 這裡是緊急救護站 也排了罹難者的屍體 

 

我們大里人行道也有彩繪耶 只是落葉多了點 

 

 


 

街角轉角處 有賣麻糬 傳統麻糬 老闆是身體殘缺的人

閒聊當中 他的麻糬 來自彰化傳統的麻糬世家

 

 

他沒有了右手的下手臂 怎麼揉麻糬ㄚ

ㄛ 他說他妹妹幫他傳好之後 他才出來賣的 

 


小小發財車 就是他的經濟來源 三個小孩 全靠麻糬 

 


芝麻 糖 花生粉 很傳統耶

 


通常 我都會交關 於是買了兩盒回家  一盒100元 白色是紅豆ㄛ 


 


公所前的福德廟 之前和永淑每天都在前方的早餐店吃早餐 路過都要拜拜ㄛ

 

 


鹹菜巷產業文化區-新興路將軍二巷

重振大里「鹹菜王國」的美名,發展產業博物館。

 


樹也有專屬的廟ㄛ 

 


 


 


大里杙老街中的將軍二巷就是著名的「鹹菜巷」,

 

鹹菜巷起源於光復後土地改革時期,當時大多數佃農從地主手中取得土地,

 

增加農民耕作的熱情,於是農民在冬季稻作收割完畢後就種植可醃製的芥菜,

 

就是大里鹹菜王國的起步。之後,農業精緻化芥菜加工達到顛峰,

 

鹹菜巷當時巷內處處可見一個個木製的大木桶塑造出獨特的聚落景觀。

 

一直到七十年代以後,漸漸喪失競爭力,這種獨特的景觀也漸漸隱沒。

 

 

這是大里有名的肉圓 裡面有小板凳可坐

早期在鹹菜巷口 哪有板凳  拍謝ㄛ 大家都站著吃 不然就蹲著吃 

我就曾經和我姐蹲著吃 入境隨俗嘛 

 


下午四點大家都來吃 到五點就差不多賣完了 

 

 

我的大里國中 舊門 921之後 校舍倒了

由慈濟認養重建 舊門 就封起來了 

 


前方已經蓋滿透天樓房了 以前我讀國中 還是一片稻田 有一所超大的幼稚園

 


學校都是921重建後的新校舍

 


大門已改了 可亞進去上課了 



 

大里國小 安彩永淑都滾進去上課了 

 

國小旁有間教堂 聖誕節 總是佈置的很繽紛

 

 

台灣欒樹 在校門口

 


國小對面的舊街仔

當年大里溪水相當湍急,彰化縣鹿港及南投縣北投庄,

都有竹筏從大肚溪進入大里溪,當時的大里溪河面寬約一公里,

水閘碼頭就在大里國中附近,舟筏駛抵碼頭,

必須繫在小木椿上才不會被溪水沖走,因此才會形成「大里杙」這個地名。

當時由於許多漢人在此地利用往來船隻做買賣,漸漸形成小村落,

古稱「渡船頭」,位置就在現在的「舊街仔」。

 

 

 


這攤的豬腳與米糕也是有名的 原本在巷口

後來搬回自家門口繼續經營

旁邊的國術館 是我哥的朋友開的 


大里房價竟然比苗栗市便宜

我真覺得苗栗市的房價高到可笑 怎麼有臉將一棟透天厝喊到800萬 還位於鐵道旁 

 

 


舊街小廟

可以想像兩百多年前 這裡有因為碼頭 而形成熱鬧的聚落嗎? 

我真的無法想像耶 


進入小巷瞧瞧吧 

 


無法想像外面車水馬龍 早市人潮聚集 這巷子 竟然顯得很荒涼

然而這裡在清朝年間 可以全台灣第六大街 真的    無法想像 

 


以往的台灣,人云:「一府、二鹿、三艋舺、四竹塹、五諸羅、六大里杙」


工商業發展的大里 竟還留這一塊古老的聚落

讓我有點感嘆 彷彿穿梭在時光的錯亂裡

 

 


 



 

樹王公位於本市樹王里里界處,又稱涼傘樹王公,地名因大古樹而得名。

該古樹樹圍現有七一公尺,高十五公尺,枝椏附生有六種樹,

其上部有鳥精、榕樹、血桐、朴樹等,而根部僅為茄苳一種﹝茄苳樹,

學科:Bischfia BL , 科名Euphorbiaceae大科,屬名:Bichofia BL重陽木屬﹞

形成特殊生態景觀,民國六十九年整修,挖除其根部九十五平方公尺,

護於小墻、避雷針等設施,以保存自然文化資源。

該古樹現為台中地區最古老巨樹之一。


 

樹  齡:

五百至六百年左右

樹  圍:

七公尺十公分

名稱由來:

嘉慶皇太子樹下避難脫險敕封

樹上枝葉:

計六種

()茄冬樹

()榕 樹

()朴 樹

()大枹樹

()烏榕樹

()梗桃樹

 

 

樹王 以水耕空心菜聞名 經過這裡總是綠油油的

仔細一瞧 下方是水池ㄛ 

 


正在採收水耕空心菜

 

文曰:「皇恩誥授中憲大夫鄉進士允卿林公墓」。

 


 

墓道碑,

林允卿﹝即林文欽,光緒十九年舉人﹞乃是台中縣霧峰之世家


距此碑約一百公尺,曠野上有座墓;墓碑有青石雕刻極為輕巧美觀,

文曰:「和邑清誥授中憲大夫鄉進士允卿 林府 君之墓」。

墓前左右豎立有石質旗桿一對,氣派十足。

 

哪裡氣派了 已快被雜草掩埋了

如果不是我有耐心 來來回回多次 誰曉得在這裡



幾乎快無視它的存在了 

 

 


入口處還是小徑 進去後只能一台車行走

 

 


墓道碑 位於德芳南路與爽文路口的 進士公園

 

 

這天早上其實我找好久

一直在大里國小前的大里農會附近找尋墓道碑

一直沒有找到 車子轉來轉去 看到進士公園的''進士''兩字 我想一定在這裡

果然被我發現了 

 


 


 

大里一個一直在進步 一直與 ''發展'' 聯想的城市

希望在發展經濟同時 若能多保留歷史的古蹟 該有多好

市公所網站上另有一些古宅 其實已經殘破不堪了

或許這是經濟發展時代下的某種犧牲吧

走過大里杙老街之後 我的大里 對我而言 已經徹底損毀了

它的傷 永遠都無法撫平 它的歷史 只能留在文字裡 讓有心的人去翻閱吧

 



公園已經有流浪漢入住了 

 

 

相較之下 我走過 我的老街記錄 或許大里杙 稱不上完整的老街

但是它過去的水路繁榮記載 與 令人驕傲的先人聚落組織

讓我小小心靈 得到某些安慰吧 

我的大里 依然是我的故鄉 我的大里 我永遠當成是我來自的地方 

 

 

以上某些文字介紹 來自我的大里市公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