龜山島

2008082317:45

 


 

 


人間淨士、夢幻之島,「龜山島」又名「龜山嶼」,在宜蘭縣頭城鎮海岸以東約十公里處,為孤懸於海中之火山島嶼,因其型似浮龜而得名。因它象徵「龜蛇把海口」守護著蘭陽平原,在平原的任何角落只要朝海的方向眺望皆可看見它矗立於太平洋上,是為宜蘭縣的精神標地。
        龜山島伴著雲朵屹立在海平面上有著綽約風姿,當地居民因其特殊的地理景觀列出有「龜山八景」。然而卻因潮汐、氣候等因素的影響,想同時一攬八景並不容易。
  全島面積約2.85平方公里,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寬約2公里,海岸線長約9公里。島上朝日東昇,巉沿峭壁,溫泉湧出,並有山巒、海蝕洞、湖泊、冷泉,特殊生植物及豐富的海洋生態資源,實為火山地形,自然生態研究最佳之解說教育場所。 
  龜山島在地形上可分為龜首,龜甲,龜尾等三部份,其岩層主要是由安山岩質之熔炎流和火山碎屑岩互層所構成,島上最高峰為401公尺。龜首呈橢圓錐狀,最高點海拔239公尺,沿海岸峭壁陡峭,地形上東高西北低,由於受到熱液換質作用影響而呈土褐色至黃色的火山碎屑岩所組成。龜甲呈方形,為向西北呈扇形開展的山坡,南面較為陡峭,北面較為平緩,以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延的互層為主,區域岩層向北傾斜。龜尾最高處為141公尺,由此向西與長約1公里的砂嘴相連接,係由島上安山岩被侵蝕後的礫石所組成。

  自民國七十七年解除戒嚴後,有關龜山島開放觀光之議甚囂塵上,案經宜蘭縣政府,頭城鎮公所及地方民意代表多年積極努力之下,行政院於八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核定本島納為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範圍。有關龜山島未來開發原則,仍依龜山島人文及生態資源特性,採以低密度開發,規劃成為兼具知性及感性知海上生態公園,藉由遊客容納量的管制,減少旅遊環境衝突,並結合鄰近海域賞鯨活動,而成為北部藍色公路熱門的旅遊中途站。

 

龜山島地質上屬於火山島,最近一次噴發距今已久遠至公元前5000年,目前仍有火山活動,如溫泉及硫氣孔,但屬於休火山,其岩層主要是由安山岩質的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所分別構成。島上最高點海拔398米,加上3米的兩層觀景臺共高401米,稱為「401高地」,為台灣離島的第二高山,僅次於蘭嶼,另外,緊鄰峭壁的龜首山峰高達239米,而龜尾山峰則為141米。島上有溫泉、冷泉、海蝕洞、硫氣孔等景觀,並有兩個湖泊,分別為較小的龜首湖(潭)和較大的龜尾湖(潭),特殊動植物生態及海洋資源相當豐富。

 龜山轉頭

從宜蘭縣各處所看到的龜山島樣貌是相當不同的,隨著地點有時可以看到龜山頭,有時則為龜身所隱,龜山頭的外型可能形似烏龜頭(從頭城鎮東北角如石城、大溪一帶觀看),也可能呈現三角形(從羅東鎮、五結鄉觀看),這樣的特色更使的龜山島名聲遠播,而造成的原因是因為蘭陽平原海岸線呈現弧形,視線可環繞住本島,因而出現如「龜山轉頭」等這樣的詞。

 歷史

據文獻記載,龜山島上始有居民永久定居為1853年(清朝咸豐三年),直到1977年,因為海島不佳的海上交通造成居住上的困難與不便利而陸續搬遷回台灣本島。1977年,龜山島居民全部搬遷至台灣本島,事實上乃因政府為軍事需要而強制遷村,國軍聯勤單位將龜山島劃入火砲射擊試驗場的射擊區域,因此在頭城大溪建一批國宅以安置島上住戶。

1988年解除戒嚴後,龜山島觀光案經宜蘭縣政府、頭城鎮公所等多年努力,行政院於1999年12月22日重新將龜山島半開放,而於2000年8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觀光,納入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定位為海上生態公園,目前有航線往來頭城鎮烏石港,但因避免自由觀光而破壞島上的生態,登島前需經申請,限制每日登島人數。

登島旅遊

據龜山島登島申請處規定,登島前須經書面事先申請核准方可,每日登島的總人數限制為:週一到週五上午時段300名,下午時段100名;週六日上午時段300名,下午時段200名;團體申請為45人以下,並僅開放每日40名遊客可進入401高地及北岸步道生態保護區(2006年)

 

 

 

 


 


台灣土地

 


 













 

船只能繞著龜山島的頭部部份 不能登岸 登岸是龜尾的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