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霧都

2008081821:30


台灣的霧都 不知道吧........

三義 是三義他們自己說的

夏天沒有霧

秋末到冬末  很美

不過平平是山城與霧景 我個人覺得九份比較美 

 

本省氣候,大致是以大安溪為南北分界線,四季溫差懸殊,尤以冬、春二季更為顯著,致使本鄉天氣複雜多變。除了夏季吹西南季風天氣涼爽,冬季吹東北季風天候寒冷外,每年的十一月到翌年的三月便是有名的「霧季」時分,不論白天或夜晚,濛濛白霧瀰漫低空,鄉民如身處「人間仙境」虛無漂渺之中,故有「台灣的霧都」之美譽。

三義鄉以前北部是平埔族打哪叭社居住的地區,南部則是巴宰海平埔族的移住地。全鄉都是原始森林,其中以樟木尤為茂盛。據文獻記載於清雍正年間有「淡水廳貓狸堡三叉河庄」的封域,三義鄉但真正開墾則始於清乾隆二十七年(一七六二),有潘大猷入墾南端,聚居於鯉魚潭一帶,現在鯉魚潭村「番仔城」相傳即是當年潘氏之部落所在地,同時另有少數廣東客家人進入雙連潭、拐子湖及魚藤坪等地,過著狩獵、採樟、伐木及防阻原住民襲擊的生活。其間亦有羅芳華、李文禮及張衍岳等陸續開闢三叉河(廣盛村老街)一帶。

清道光二十二年(一八四二)銅鑼灣人李騰華等十五人組織股夥三十二股稱為「金華生」墾號,招募墾佃百戶,經麻薯舊社原住民同意,開墾三叉河(廣盛村),經營墾殖、製腦、製材、築巿街並設隘寮和隘丁,防患大湖地區原住民侵擾,其築之巿街稱為「三叉河街」。道光二十六年(一八四六)又有吳紹遠夥同五人,組成「金隆盛」墾號.向岸裡社屯辦潘清章,通事潘德和約墾雙草湖(雙湖村)一帶山林,並搭設腦寮、闢田種植,咸豐六年(一八五六)吳鳳能兄弟開發雙連潭(雙潭村)。同治五年(一八六六)楊清安開拓魚藤坪地區(龍騰村)。光緒九年(一八八三年)吳復初、楊清安和詹連潭等三人合墾三叉河。此後漢人入墾者日漸增多,由開始拓荒到光緒年間,經先民百餘年的揮汗墾闢,三義地區大多已被開發,居民日增,奠定日後立庄設鄉的基礎。

民國七十三年五月,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劉益昌等人,以四個月時間,在鯉魚潭水庫地區發現「伯公瓏」舊石器遺址共十二處,採集史前石器一O八件、陶片二九五件。鯉魚潭發現的史前遺鯉魚潭物,在苗栗縣已出土的各處遺址中,是最豐富完整的一處。從各種石器和陶片等器物研判,住在景山溪河階台地的史前居民,他們的生活型態是以農為主,但兼有狩獵、漁撈等生活方式。另外從出土的器物質地來看,大多不是本地原產的,可見地們已經有遠距離的商業行為,或輾轉交往的情形。據考證以上所發現的史前遺物,約存在於兩千年前左右的黑陶文化到三、四干年前的彩陶文化都有,其中「伯公壟文化」年代約在三干七百年前到一萬年前,是台灣已發現的少數萬年先民遺址之一,足見本鄉先民開發之早,尚待進一步考究和探討。


茲列乾隆、道光、同治、光緒年間開發歷程簡表:

開拓年代開拓者籍貫開拓地點及事蹟
乾隆二十六年(1761) 潘大猶   至鯉魚潭(鯉魚村)開闢煙田,建蕃仔城
乾隆年間 羅芳華 鎮平 陸續開闢三叉河(廣盛村)
李元禮 平遠
張衍岳 大埔
道光二十二年 李騰華 廣東 招集15人組織三十二股金華生墾號 ,經麻薯舊社原住民同意開墾三叉河(廣盛村)一帶
道光二十六年 吳紹遠   夥同五人組成金隆盛(金慎昌)墾號招募墾戶110股,開闢雙草湖(雙湖村)一帶
咸豐六年(1856) 吳鳳能   吳氏兄弟開發雙連潭(雙潭村)一帶
同治五年(1866) 楊清安   開拓魚藤坪地區(龍騰村)
光緒九年(1883) 吳復初   三人合墾三叉河一帶
楊清安  
詹連潭  

 

 

 


 


 


水美木雕街啦  被擋住了




非假日沒有什麼車 假日就塞車了

 

 


 


 


沒有進去過

 

 


 


五穀宮

 


建中國小的階梯


 


 


 


 


每天上學要爬樓梯  我想三義人都習慣了

學校都在山坡上 當然也有車輛行駛的山路


 

 

三義國中嘛是 


 

 


 


 


看下去就是滿高的 白車走的那條路就是木雕街同一條是台13線

 


假的龍騰斷橋 是公園啦 在高速公路旁 火車在這裡早已經盾地了 已經開始過山洞了


 


 


 


 

熱的要死 繞一大圈在三義這家黑糖剉冰吃冰吧 四種冰40元

這是我從勝興下來當時下午兩點多 太陽很大

我很耐熱 因為我又包的只剩一雙眼睛

沒有曬黑耶 

今天自己一個人去探險 過癮

不過很累

下午還去跑步 明天不出門了 要打掃房子了 但還是會去跑步的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