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日的聚奎居

2009013110:57

 

穿著睡褲看日出 之後 繼續穿著睡褲

前往另一個秘密基地

就是荒廢中的豪宅 聚奎居

 


位於學田社區的聚奎居,曾是詩人陳若時故居

聚奎居其建築是華麗的巴洛克建築之洋樓,建築形形式華美而特殊,

立體面構材保存完整,迴廊、圓柱、泥塑裝飾等極具特色。

 

 

相當氣派的入門處 

隱密破落的三合院大宅,綠樹枝藤已攀上紅磚,卻依舊看得出過去的輝煌與華美!


美麗的豪宅 誘惑著每個人似的 進來阿 進來阿 

 

 


ㄜ。。。。。 我怕暗 也怕怪聲音 就外面瞧瞧算了 

 

 

堂號穎川,點出這一戶人家姓陳。據說在古早時期,

陳姓人家的祖先被封在「穎川」之地做諸侯,後來「穎川」就成為陳姓人家的堂號

會命名為聚奎居,則是寓意著主人家不只有財,還有文才與品德。

因為「奎」星代表著文曲星,也是德星

 

 


有麥當勞的紙袋 表示有少年人 來這裡探險 納涼 哈啦 或是欣賞古宅之美

 


真的很美 但是我真的沒有勇氣進去

 



聚奎居約建於1920年,三合院的建築結構,卻採用西式洋樓和半圓拱門石柱,東西合璧

 

 

為了彰顯陳家的興旺,在日治時代1919年,蓋了這麼一座「聚奎居」。

這是一座美輪美奐的巴洛克建築,就算以現在的眼光來看,聚奎居仍算的上是所謂的「豪宅」。

 


據說興建房屋的主人陳若時的祖父是進士,對當時的小地方來講,

能出一位進士是非常特別的事,後來子孫經營米店,累積了大量的財富,

但並沒有後嗣,陳若時是當時三位養子中的長子,他繼承了祖先所傳下來的財富。

 


一邊牆上寫著「廉泉讓水」

 

對應著另一邊的「瑞氣祥雲」,

意思是說這兒民風純樸,主人的品格廉潔,在風水地理上也是一處極好之地


文學家用詩歌頌時代,建築師則用建築來表展現,那聚奎居必定是一首詩最低沈之處

 


 


聚奎居依舊保有磅礡氣勢,卻掩不住歲月流逝中無情的刻痕,雜草蔓生與敗落之處,

令人有種「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之感」

 



 

 

 

 

聚奎居的主人陳姓人家,在當年,

可是富甲一方的望族,從學田路到成功嶺,看的見的土地莫不是陳家的產業。

 


聚奎居最多曾住到42口人

當時的主人富裕到甚至擁有台灣僅見,從國外買回來的重型機車、轎車。

 

後來時代改變,在政府政策下大量田地被徵收,家產減少,

且主人突然間因故過世,沒有留下遺產由誰繼承,

子孫紛擾中誰也拿不出完全證明是房子的繼承人,房屋稅也愈欠愈高,後來就轉賣出去。



 


只有屋頂的水泥石柱 依然忠心的守候著這個家園



但是早已人去樓空 早已易主 早已不再是當年的繁華望族

 

 


 

 


 

 

 


即使是現在2009年 若是能蓋這樣的房舍 也是有錢人阿

更何況是90年前的農業社會 

 


身在聚奎居中 

讓我不禁讚嘆當年的華麗奢侈風與大戶人家富豪聲望

更讓現今荒廢殘破黑暗的場景 形成無法想像的錯愕對比

 

 

它的過去與現在都沒有對與錯 這就是殘酷的歷史


 


 


 




年老的建物 已經掩蓋了華麗的氣派 但仍掩不住當年富甲一方的過去

 

 

 


崩裂的欄杆 斑駁的紅磚 依然告訴著世人 富不過三代的教訓


 

龜裂的牆壁 訴說著歷史的摧殘 與 家道中落的哀戚

 


聚奎居的存在,是文化的延續,也是時代的見證。

 


 


國民政府據臺, 大力相繼推行三七五減租、 耕者有其田土地改革政策,

 

 田園數百甲悉為佃農放領, 不數年坐吃山空, 從此家道中落,

 

最後淪落變賣家產, 遠走他鄉, 潁川聚奎居即在變賣之列, 約於20年前, 為現在劉姓業主購得

 

 


原本聚奎居將被拆掉重新蓋成別墅,在台中縣議員張正興的大力奔走下現予以保存,

也在門前種下了草坪予以美化,納入高鐵旁的十七處觀光景點之一。

 

兩隻狗好兇喔 好險有綁住

 


 

烏日中山路轉學田路再轉便行巷可到

 

PS 資料介紹部份來自網路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