藺草文化館

2009030521:14

 

 

 

甚麼草

藺草 藺(ㄌㄧㄣˋ)草

藺草原產於日本,後來被引進種植於福建一帶,

現主要集中於江蘇省蘇州車坊鎮、浙江寧波市、安徽省等地都是歷史悠久的產草地

藺草屬於莎草科宿根草本植物,由於纖維具柔軟、韌性強、不易斷的特性,

而成為編織的優良材料

 


藺草文化館座落於苗四十三線為早期農會倉庫整建而成

曾名聞遐邇的「大甲蓆帽」,其實就是苑裡藺草蓆帽,

只因以大甲為集散地而冠以「大甲蓆帽」的稱號

早在清代初期,就有平埔族婦女利用藺草編草蓆,一般稱之為「蕃仔蓆」,由於品質優良,

因此漢人也群起學習編織技巧,並加以改良,到日本時代已成為行銷海內外的鄉土特產


文化館對面的舊穀倉 

 


文化館旁邊的廊道 有展示早期人工農業時期的珍貴器具

 


 


館內展示的藺草 


有香香的稻草味道 我滿喜歡這個味道

藺草的生長與土地氣候有著密切的關係,長江中下游地區氣候溫潤多雨,

對藺草的生長有很大的作用,這裡的藺草細而且長,質感較硬且具韌性

 


用天然的陽光將剛收割的藺草曬乾,這是比較傳統的藺草烘乾法,

它的特點是曬乾後留有天然氣味,但是會失去原有的綠色呈現黃色,

而且人工成本高,時間較長(日曬須2天完成)

 

 

館內的天花板 有鑲一塊大的藺草席 讓人眼睛為之一亮

 

 


編織是一項藝術 也是需要天分

這裡可以感受到 過去欣欣向榮的帽蓆產業 

但 也感受到產業沒落後取而代之的物品已經明顯的很商業化 完全沒有手工的紮實

 

 


「苑裡帽蓆」從日據時代開始,一直以日本為最大的外銷市場,而且也廣受日本人的歡迎。

民國二十五年外銷盛時,年銷一千六百多萬頂帽子,佔臺灣省五大特產的第三位,僅次於 糖和米

又是一個創造台灣經濟奇蹟的產業 可惜早已不復見

 


明治三十年,當時有總督府苑裡辦務署署長淺井元齡的構想

加上西勢庄婦人洪鴦在編織草帽上的嘗試與創新,並且廣為教導當地民眾做,

再加上日本政府的政策推動,才使得這項地區手工藝轉變為以後的產業

 

從清雍正五年,住苑裡鎮已歸化平埔族道卡斯人(昔稱番婦)浦氏魯禮和納斯烏茂,

曾擷取大安溪及房裡溪下游兩岸沼澤地野生藺草、曝曬壓扁編成草蓆、籠頭等用具。

 


 

臺灣光復至大陸淪陷期間,更是苑裡帽蓆的黃金時代。

主要的外銷市場為大陸,當時由於外銷價格高,工資亦高,婦女每日所得高出男人甚多,

所以流傳著這首不重生男重生女的歌謠,在當時,

只要家中有人從事帽蓆的編織,就夠維持整個家庭生計。

民國四十四年,苗栗縣婦聯會理事鄒靖透過蔣夫人,

提倡全省童子軍帽改用草帽之後,銷路大增。

民國四十五年至五十年年間帽蓆產業欣欣向榮,北到新竹,南至安平皆有從事帽蓆編織工作


 

苑裡老街 離藺草文化館 有段距離 以上文字來自網路資源

 

大王我 這幾天 愛發呆 遲緩 說的事一直重複說著 眼睛痛看不清 猛打哈欠 老了。。。。。

沒有甚麼精神 也沒有甚麼特別的情緒來描述我的心情 所以只好引用網路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