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港慈裕宮

2008120309:28





 

 

「中港」地名由來有兩種說法,

一說指該地是道卡斯族平埔族的中港番社

也是漢人進駐竹南最早開墾的地區,因臨近中港溪而得名;

另一說則是台灣早期北有滬尾港、南有鹿港,

中港因為南北船運、交通中間而得名。

 


 


中港慈裕宮管理委員會發行的「中港慈裕志」記載,

慈裕宮的前身,創廟於 1658 年(明萬曆 12 年)

 


廟埕前的日出橋 是民國48年夏 由信眾出資建造

當時這確實有條小溪 從廟前經過

 

位於竹南鎮民生路,創廟迄今有 300 多年歷史的中港慈裕宮,

是苗栗縣最古老的媽祖廟,民國74年公告為台閩地區三級古蹟。

 


 


 


 


 

 


 

 


 

 

 

慈裕宮保存文物眾多

最重要的首推1684 年(清康熙 23 年)御賜木質寶璽,

印字為「慈裕宮天上聖母」字樣,由於年代久遠,被譽為「鎮廟之寶」。

 

湄洲謁祖古令旗等,有百年以上歷史


 

正殿神龕清嘉年慶年間的木製檀香爐、道光年間的石香爐、

咸豐年間的大案桌、光緒年間的大瓷盤、湄洲謁祖古令旗等,

均有百年以上歷史

 

 


 


正殿神龕上方兩方清朝御賜的匾額,最值得注意。

 



一是清朝慈禧太后降旨欽命台灣掛印總兵官武隆阿所獻的「允王惟后」,

據說慈禧、同治身體違和,武隆阿到慈裕宮求藥,頗有靈效,

慈禧因而欽命賜匾。

 

 


這是清光緒 8 年光緒皇帝御筆親書的「與天同功」,

 

據說是在台督辦大甲溪橋修建工程的尚書岑毓英奏准。

岑毓英在中港行館等候從福州出發的運料船,因颶風影響船期,

坐立難安之際,向慈裕宮天上聖母祈禱後,船隻果然平安入港,

後奏請皇帝賜匾。

 

 


 


 


前殿前檐龍柱,是民國 7 年翻修時的作品,柱心雕細瘦,

四周雕刻尾上、頭略下的祥龍形式,

龍身以外的柱面用雲紋、水波、鯉魚、八仙騎獸裝飾,

柱頭、柱珠也有各種祥獸裝飾,展現日治時期,纖巧華麗的龍柱雕刻風格。

 

 

 

 


前殿的左右石柱

 

 

 

 


正殿左右龍柱的石雕也不一致

據說 是有兩派工匠有競爭較勁的意味

另有一說是 改建整修的年代不同 也有當時的建築風格

這是很有趣的現象



 


 


 

大門的石柱腳

 


 

 


 

 

 


 

台灣寺廟因為磚、土、石、木結構耐久性,

加上神明安座、空間機能擴張等因素,

有「三十年一小修、五十年一大修」的說法。

慈裕宮在 1874 年(清同治 13 年)、1918 年(民國 7 年)均有整修工程

 


 


 



 

 

 

 


 


 


 

碑碣部份,有4面石碑與中港地區開發有關,

分別是清乾隆 53年立的「嚴禁差役藉機擾索與勘丈碑」,

清道光 24 年的「勸中瀧泉漳和睦碑」(佚失重勒),

「井井泉沿革誌」(民國 65 年重勒),

「五福橋誌」(同治 11 年立、民國 66 年受損重勒),

碑文內容反映清朝中港地區政務與漳泉械鬥史,頗具考究價值



 

 

 

位於後埕的「井井泉」,是清朝台灣巡撫劉銘傳率隊駐紮慈裕宮鑿井的史遺,

相傳工人僅鑿丈餘,就湧出泉水,泉水甘美,井口以石砌成六角形,

造型特別。光復後水井荒廢,

1977年(民國6 5年)政府補助修繕並建亭紀念,目前涼亭已拆除。


 

有兩座石燈籠


廟前的街景

 

 

ps 文字典故來自苗栗縣觀光文化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