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南番社舞場

2008120308:02

 

番社舞場道卡斯族:

民國四十年因舖設柏油路而消失舞場,

道卡斯族中港聚落馬卡留武社,依據族民口豍發祥地為大霸尖山,

一部份入山中。相傳現在南庄鄉賽夏族同胞為其後裔

 

舞場是指祭祀的舞庭

 

中港社土目的故宅,於民國二十四年大地震塌毀後,便變更為道路,

而殘存的祭神舞庭,有二十多坪,是以拳狀大小的齒形石砌成,

所構成的美麗圖像,是以前番社舞庭所唯一留下的遺址

 

 

可惜光復後鋪設柏油路,現以不復見,只徒留相片,令人遺憾。

 

 


 

盤踞於竹南鎮、頭份鎮、後龍鎮一帶的土著稱「道卡斯」族,

而在中港之聚落稱「馬卡留武」社

 


 


中港社的聚落在社前寮前即現中華里,在乾隆十二年左右,

因漢人開墾範圍日漸擴大,部份土著便移往老衢崎一帶,

其餘的土著於乾隆五十一年遷至番社即現今中港里。

 

惜字亭

別稱「聖蹟亭」、「敬字亭」、「敬文亭」、「字紙亭」,

在古代讀書識字不是件容易的事,所以人們對寫有文字的紙是充滿敬畏與尊重,

因此認為有字的紙深具靈性,不能任意扔棄,必須用火焚化,將之送達天界。

 

苗栗市文昌祠 西湖鄉的 五湖宮 雲梯書院 與 大甲文昌祠也有敬字亭

 


中港 最有名的莫過於 慈裕宮了 


從乾隆年間開始,竹南的金銀紙業就十分興盛

 


番社的保安宮

為雷、朱、薛、刑四府王爺當地居民稱(王爺廟),創建於清同治七年,

民國八年整建成現狀,主祀:雷府王爺兼管陰陽兩界,

故臉部顏色一面綠、一面黑。也有類似城隍爺的職責,

統領七爺、八爺帶有排班頭班皂、二班皂,專值抓鬼,

其中七爺、八爺、頭班皂、二班皂共六尊約三尺高,與神像及幾集馬,

都是難得神像,據說當時請唐山師傅作的,

材料以泥土、簑衣、貝殼粉及麻糬塑造而成。

 


 


乾隆二十三年,官府藉獎勵留髮和冠姓的政策,鼓勵土著從漢俗。

中港社土目林合歡率先響應從漢俗的政策,而且致力於番童教育,

因此林合歡在乾隆三十年獲臺灣道蔣允焄贈賜「國學鐘英」獎匾;

現今中港社土著隨歲月遞嬗,已經與漢人同化,在現今番社即中美里,

雖尚有土著的後裔,但生活形態、模樣和漢人已無不同。


看似不起眼的聚落 過去的歷史是整個社會變遷的寫照 也是竹南地區最早的發源

 


 



漢人初來開墾時是向當地土著承租土地,而在海岸捕魚也要納租,

漢人和土著間的相處是十分融洽友善,當時漢人稱土著為番頭家,

而稱自己是番佃,兩族群共同開拓竹南平原

 

 

 

ps 文字取自網路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