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峰林家花園

2008112508:07

 

霧峰舊稱阿罩霧,民國九年而易今名「霧峰」。

 

本地區早期原為土著族(Ataabu)社及泰雅族賽考列克亞族群之社域。

雍正初葉始有漢人沿大肚溪附近入墾烏溪一荒埔,嗣至溪東開發柳樹湳,

登台諸地;其東仍屬番境,初由民間自設隘寮,配置隘丁、築溝牛以禦番害,

故柳樹湳舊有隘口而登台之地名似與設隘有關。

 

 

來到霧峰 當然不能錯過”林家花園”

 

然而 林家花園 

 

目前暫不開放 因為還再重建中 

 

所以抱歉~~

 

暫時先放照片 日後重遊再詳述

 

 

林厝「頂厝」,共有三落,兩旁均建有護龍與外護。

 

先入「景薰樓」,又稱太子樓,該樓內構造非常精緻美觀,古色古香,

 

廳堂內懸有林茵國畫像及段祺瑞所題字聯。在正廳門上,

 

懸有金碧輝煌木匾一方,上書「文魁」二字,

 

係林文欽於光緒十九年中式舉人。

 

 


兩百多年來霧峰林宅歷經五度興衰
家族傳奇宛如一首長篇史詩
一世祖林石來台不數年即創下年入萬石的家業
旋因林爽文事件家毀人亡
第三代林甲寅經商致富,東山再起
不料其子林定邦被仇家擊斃,興訟數年
結案後,第五代林文察統兵轉戰閩台,官至福建水陸提督
及至林文察戰死,其叔林奠國繫獄終身
其弟林文明被刺,此後又纏訟十數年


第六代林朝棟抗法有功,再度中興林家,卻因乙未割台,舉家揮淚內遷
日據時代霧峰林家領袖林獻堂
領導台灣社會菁英進行政治、文化運動,風靡全台
台灣光復不數年,林獻堂自我放逐
但林家子弟仍活躍地方政壇及金融、保險、航運界
兩百餘年來,霧峰林家不斷地自我調整,總是站在時代的前端
看林家興衰,無異瀏覽一部台灣開拓的血淚史

 


 

二級古蹟台中縣霧峰林家花園古厝,興建於清朝咸豐年間,

 

迄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歷史,是早年中部地區的政治及文化的發源地,

 

九二一大地震時,大部分建築毀損,由內政部斥資約五億元進行整建,

 

包括景薰樓、宮保第、頤圃、大花廳、後樓及二房厝等。

 


霧峰林家花園 比我想像中還要大  果真大開眼界

 

下厝之祠堂,因年久失修頻臨倒潰,情景荒涼,原有華麗戲台一座,

 

現僅殘留其部份礎石。祠堂已倒塌大半,斷垣殘壁,到處可見

 


 


921之後 目前政府花了五億 在整修

 

然而 921之前已經花了數億整修快完成時 卻發生921 


 

 


 

 


 

 

 

霧峰林家花園,與台北縣板橋之林家花園係台灣舊式邸宅之兩大典型,

 

霧峰宮保第位於民生路二十四號,建於同治年間,佔地三甲餘。

 

而萊園由林文察從弟林文欽所建,林文察受封為太子少保,福建陸路提督。

 

其宅第分為「下厝」、「頂厝」及「萊園」三部份。下厝所建年代較早,

 

現由林家後裔居住,由於公宅之故,以致顯得支離破碎,

 

但幸未破壞大致保持其原貌,惟下厝部份走廊畫樑已倒塌,有待整修。

 

 

在下厝後面山丘,光緒十九年(西元一八九三年),林獻堂之父親林文欽,

 

為娛親而闢為花園,稱為「萊園」,萊園距離林宅約一里路程,佈局幽靜,

 

結構宏偉,依山環水、花水扶疏,林家祖墓亦在園中,屬台中十二景之一,

 

稱為「萊園雨霽」,因近年來萊園中學遷入該園之後以致風景受破壞,

 

甚為惋惜。


 

 


 


繞到後面巷子去給它偷拍 

 


 


頂厝各建築物之間,均有小巷,以便通行,巷兩旁築有大牆,

 

用以防禦火災之蔓延,日據時期本省社會運動先驅林獻堂即居於此。

 

「下厝」為一巨大宅院,門廳懸有「宮保第」木匾一面,金銀燦爛,

 

彫刻精緻,該「厝」於光緒十年(西元一八八四年)

 

中法戰爭勇將林朝棟之故居而著稱

 

 


都還再重建 經我騎歐兜邁 給它繞一圈之後 它真的很大 希望它快快重建開放

 

 

 

 

這戶大宅 就有人居住的感覺 或許是目前林家後代


旁邊有個管理室 內有守衛看管

 



 


 


 


 



 



古井 不知道有沒有鬼 

 

 

 

 

而這萊園路 所涵蓋的範圍 幾乎都繞著林家花園

放眼望去 都是架起圍牆在整修 而我身後還有呢  

 

嗯 這樣保護 就沒錯了 以免施工中 撞到了 


 


 


 


 


整修完畢 貼個告示 也不讓人進入 連拍照都不行ㄛ

但是 我想 目前沒有人管到這裡 我就給它拍拍拍

再說 除了知道它的大 它的美 

細部的美 與 內部的擺設 都無從得知

所以 我是拍心酸的 

 


 



寫著本堂 我想林家花園 若開放 我會再來研究 

現在有點霧煞煞 也因為太大了 讓我東西南北搞不清楚 

 


 


 


 

 

這麼多廳堂 這麼多房間 到底都曾經住些什麼人ㄚ

 

 

日據台後台灣到處詩社林立,其中規模較大,

 

人才較多者有台北瀛社、台中櫟社、台南南社,

 

可謂鼎足而三,雄視全台,盛極一時。

 

台中櫟社發源地霧峰林家,現在萊園中還有一座「櫟社二十年題名牌」遺蹟,

 

該社於光緒二十八年(一九二年)由霧峰林俊堂(痴仙)首倡,

 

初由林痴仙及其侄林南強與賴悔之結詩社,取名為「櫟」,

 

嗣後有蔡啟運、陳滄玉、呂厚菴、陳槐庭、陳基六等人響應,

 

每年於春秋佳節,聚集一堂吟詠。

 

 

 

 

民國十年,

 

林幼春所撰「櫟社二十年間題名碑記」記云:「櫟社者,吾叔痴仙之所倡也

 

叔之言曰,吾學非所用,是謂棄材,心若死灰,是為朽木,

 

今夫櫟,不材之木也。吾以為幟焉,甚有樂從吾遊者志吾幟」。

 

由此可知櫟社是一個民人團體,而不以遺民自棄,還能不斷抱殘守缺,

 

研習所謂之棄學,淬礪品德,宏揚民族正氣,從事漢學研究,

 

保持祖國文化於不墜,用心良苦,雖受日人統治,而其志節凜然,

 

 

正可表現其書生本色。


大戶人家 這真的超級大戶 


 


這比一個學校還大 

 


後方這邊大致整修完畢了 

 


 


 

這到時不知道還會不會再鋪設回去呢

 

 

部份文字來自霧峰鄉公所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