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大銃街烏鬼井

2013020709:07

 

 

 

 

 

大銃之名來自於清朝林爽文事件後,

清廷在北門設置重砲,該街為出入北門重要街道,因而得名「大銃街」。

 

 


雖然 還是有未開發的角落

但是 整條古街 還是可以感受當年緊張的氛圍

 

 


這就是當年軍事要街

 


走入其中 真的是一條又長又狹小的小路

 

 

 


大銃街 (ㄔㄨㄥˋ)

 

雍正元年(1723年)當知縣周鍾瑄創建木柵七城門之時,

即在水仔尾北側烏鬼井附近設置了「小北門」,於是由水仔尾連接小北門之間的一帶區域,

遂成為城內與城外交通上的必經之道,

1788年林爽文事件之後,即將原有莿竹城牆改築為磚石城垣,

小北門上更加牆了其大炮(台人俗稱「大銃」)的火力備,

而在1791年竣功之後,當時小北城門內的街市–「大銃街」於是隨之出現。

 

 

 

沿著大銃街一帶則有元和宮、三山國王廟、韓文公祠及附近的縣城隍廟,

和與德慶溪平行而垂直接於大銃街的「茯苓膏街」,

其附近則聚集了每每延著水仔尾街、米街南下乞討的乞丐,也因而該地區又稱作「乞食寮」,

此外,開基天后宮西側德慶溪口曾有「水門」一座

(後來在海岸線西移後即失去意義,並從圖上消失),

水門外則有昔日的造船廠及駐守水仔尾一地的軍營–「水仔尾汛」

(康熙年間,後於雍正年間改設「水仔尾塘」)。

「小媽祖街」的出現、大銃街市的向北延伸、

德慶溪北岸並大銃街東側工兵第三中隊的設置及大銃街西側

至城牆範圍內師範學校(後遷至今址)的設置,

是日據之初水仔尾附近周圍環境較大的變化(1900年前)。

 

 

 

今日所見的自強街,除了一些隨著時代轉變而改建的現代樓房之外,

尚可發現一些舊時期店鋪式的門面及昔日繁盛景象的片瓦殘牆,

例如昔日的打鐵店、香舖店、餅店、在建築上頗具特色與規模黃家舊宅(昔日之米店)、……等等。

儘管景物不再,但舊時的街道紋理及親切的街道空間尺度尚仍保留一些,

相較於鄰近的其它現代巷道,基本上自強街仍具備一定程度的特色。

 

 


沒想到 一條小小的巷弄

竟隱藏著這麼悠久的歷史

與在當時相當重要的地位呢

 

 


因為歷史太多太悠久

所以指標相當明確

 

 


彎彎曲曲

光這條路 自強路

從開基天后宮開始 大大小小的廟宇 就很多間

 

台南。開基天后宮

 

四下無人

但幾乎每條路都有相通呢

 

 


應該都是無人居住了

 

 


來到烏鬼井

傳烏鬼井在乾隆時期將井壁改為磚砌;乾隆末,府治建磚土城時,

新建西門城垣,並將此井於城內,供戰時飲水之需。

至日據時期,此井曾被填封,直到民國四十四年,巿政府重新挖掘修茸,才得以重現天日。

後來因自來水普遍使用後,居民就甚少飲用此井水,政府為保存古蹟乃予加蓋,並立碑記念,

並明定為國家第三級古蹟。

 

 

 


 

 


這裡真的還滿特別的

建議 騎車 不然要走很大的範圍

 

 


據台灣縣志載:「水源極盛,雖旱不凅,先是紅毛命烏鬼鑿井,砌以林投,舟入須水,咸取扱焉。」

相傳明永曆年間,府城的鎮北坊,是當時商船交聚,人口往來的重要渡口,

荷人為船隻汲水之需,乃令黑奴鑿井開水,稱為「烏鬼井」,

以別於供荷人飲用之「紅毛井」。因此井砌以林投,故亦名林投井

 

 


在南部,有許多有關烏鬼番遺址的傳說,

如烏鬼井、烏鬼橋﹝在台南市三分子﹞、烏鬼埔山﹝在高雄縣仁武鄉﹞、

烏鬼洞﹝在屏東縣琉球鄉﹞等。

據台灣縣志載:「烏鬼番為國名,紅毛奴也。其遍體純黑,入水不沉,走海面如平地。」

考荷蘭據台年代,正是西洋人買賣黑人以為奴之最盛時期,荷蘭人可能也帶來非州黑奴來台。

前所稱烏鬼國,可能係非州黑奴或屬黑人族所居的地方。

 

 

 


烏鬼井後方也是直通馬路

這裡 若是從空中俯瞰

我想 一定是井然有序 且每條巷弄都有出口

 

 


烏鬼井旁的小門

我一直以為烏鬼井 有鬼

其實上述介紹 並不是啦

是烏鬼鑿的啦!!

黑奴

 

 


 

 

 

 

 


鎮北坊的古蹟 有點凌亂分散

但是 真的每一處都歷史悠久啊!!

光自強街 還有很多廟宇 我都沒有時間去玩

這台南 真的三天三夜都說不完

2012下半年 我幾乎都在台南玩

每周下來一趟 到現在 應該有10次了吧!!

但 我還是無法走透透

這台南 真的太吸引人了!!!

 

 

 


不起眼的街 它就是古蹟

 

 


老房子的陽台 都這麼有古味

話說回來 我也是台南人 只是 開始摸索台南的美

才發現 自己也是出外來的觀光客

 

 

 


這一天 依舊是租機車玩台南

意猶未盡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