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化老街

2008082212:15


 

日治時代相當我們現在區公所等級的。新化鎮舊稱「新化街」,其行政中心於1934年興建取名「街役場」,是新化鎮公所的前身,從此開啟了新化行政發展史,形塑了鎮民不可磨滅的記憶,可藉此遙想昔日新化山城的繁榮景象。目前的街役場為新化鎮地方文化的意象,是彰化以南僅存的街役場建築。

新化街役場

緣起...

日據時期新化鎮名「大目降里」,1920年台南州新化郡成立,以大目降為郡役所所在地,改稱「新化街」。1934年(民國23年)因當時辦公室「杉仔厝」不敷使用,遂由當時街長「梁道」先生慷慨捐地,興建「新化街役場」(即當時行政中心)。光復後改制為「新化鎮公所」,為新化老街中正路上的歷史性地標建築。

賞析...

新化街役場建築形式為仿歐洲晚期文藝復興戲院式樣,屋身表面建材以洗石子為主搭配窯燒十三溝面磚,與台灣大學校舍建築採用相同材料,巧妙結合西方建築式樣與本土建築意匠,工藝精巧又不失莊嚴,為彰化以南唯一僅存之街役場建築物。其中尤以入口圓弧形門廊設計,突破一般日據時期公共建築物的做法,充分展現文藝後期建築的靈活特質,突顯本建築的藝術特色,提昇了保存的珍貴價值。

沒落...

施工緊實、結構堅固的「新化街役場」,儘管在五十多年前新化大地震時毫無損傷,光復後卻因為在都市計畫被規劃為停車場用地,差點遭到拆除的命運。尤其1996年(民國85年)鎮公所遷到中山路新址後,其存廢問題更是浮上檯面,但卻意見分岐,直到1999年因「廣停二地下停車場」施工在即,地方熱心人士婉惜老建築物的殘破凋零,四處奔走,發動新聞界與學、政、藝文界鄉親力量,籌款以移屋方式,使得「新化街役場」老建築得以保存。

重生...

新化鎮公所於公元20005月將原建築暫時移到民生路青果市場前廣場,20020329配合廣停二地下停車場完工後回到原址,化身為導覽中心及咖啡館,建構以街役場為中心的『新化產業旅遊資源網』,並發展老街成為『社區生活博物館』。在漫漫募款整修的艱辛路,新化鎮將擁有自己地方文物的保存理想,鼓舞著所有大目降熱心人士澎湃的心。

 

咱新化的舊地名─大目降


新化,古老名字叫「大穆降」,為早年時代平埔族群居地,「大穆降」為平埔族語TAVOCAN,意為「山林之地」。 大穆降」之名使用多久,尚待考證,惟清康熙年間在「台灣縣志」即有「大目降庄」之名,嘉慶年間亦出現「大目降街」名稱,此間各種碑記,亦有刻「大穆降」者。

「新化」名稱則係日據時代大正九年(民國九年),台南州新化郡成立時,以大目降為郡役所所在地,故用「新化」為名。而清朝葉末之「新化里」,非指現在之新化,不可混淆不清。新化,在明鄭時代(即三百三十多年前)稱為「感化里」,鄭成功兵馬在大目降紮營屯墾,一邊訓練,一邊種田,生聚教訓,準備「反清復明」去。

如今,協興里又叫「營盤後」,乃是由此而得名。早年,漢人經新港溪(今許縣溪一帶)至洋子港,進入大穆降社定居,「蓽路藍縷,以啟山林」,西拉雅族為漢人所逼走,乃往東邊山區遷徒,大多以左鎮鄉岡林為落腳處,惟現在咱們新化知義里新和庄、口埤一帶,尚有其後裔在,我們應該「敦親睦鄰」以禮相待,畢竟大家都是大目降開拓功臣的後代。

新化地名演變分成三個階段列述:


第一階段 清朝時期及日本人統治的前半段時期 新化時稱「大目降里」。

第二階段 民國九年至民國三十五年台灣光復時 新化時稱「新化街」。

第三階段 民國三十五年以後的時期 新化時稱「新化鎮」。


 

 



 






 




 










 





 

新化老街也保存的很完整

也是我看過最物盡其用的ㄛ

因為這裡都在作生意 是市場區ㄛ

熱鬧不錯

我喜歡

原來 我們台南有很多好玩值得記錄的一個地方

要三天三夜也玩不完啦

下次再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