艋舺。剝皮寮老街II

2010020213:34

 

 

 

 


繼續 剝皮寮的遊記吧

上一篇 首部曲

 

 

 

走入屋舍後方 一棟棟舊屋 並非都如前門一樣光現亮麗

 

 

樹屋 在這裡也很多

這裡未經整修 我想怪可怕的

 

 

 


很特別的大榕樹 鑽入紅磚牆

 

 

 

樹屋 這裡也有 

總覺得陰陰冷冷

 

 


 

 

 

遇到大愛電視台拍片現場

有趣的一面

 

 

 


看戲的是傻子 看得很入迷的老爺

 

 

 


 

 


 

 

 

 

 

 

 

 


剝皮寮有三好,

第一是「擱老擱新」,剝皮寮年歲雖老,翻修後展新貌;

 

第二是「擱小擱大」,裡面有密密麻麻的厝,「五路人來來去去」,

還有國學大師章太炎住過,名聲特別大;

 

第三是「擱少擱多」,住剝皮寮的人感情好,「冤家的代誌很少」,

這裡有船頭行、茶桌仔店等,故事特別多。

 

 


短短的街景 卻造就了當年艋舺的興盛狀況

很難想像的是 每個年代 都有求生活的本領

這條老街的商店街 食衣住行育樂樣樣有

人們自然就集中了 市集的熱鬧就這樣產生了

 

 

 


 

 

 


 

 

 



 

 

 

 

 

 


 

 

 

艋舺的拍片現場

敘說艋舺角頭的故事

很寫實也很經典的國片

 

 

 

艋舺 或許除了老街興衰的故事之外

還有 角頭地盤的爭奪

血染的情義 在這裡 一定有它的故事

 

 

 





 

 

 


 

 



 

 

 


 

 


鄉土教育中心

 

 


裡面有許多關於艋舺 剝皮寮的介紹

而且都是以兒童可以理解的方式作解說

非常 適合我

 

 

 


人力拉車 在這艋舺 可是穿梭不息呢

 

 

 


台灣老街 我去過的足跡也不少ㄛ我的老街足跡

 

 

 

 

 

我中狀元囉 但是 壓死了這匹白馬 

 

 

 


艋舺,又稱文甲,今名萬華,為台北市發源地,

其最古老市街在紗帽廚番社的故址大溪口,

即今之貴陽街與環河南路口,雍正初年(1723)

福建泉州之晉江、南安、惠安三邑人士渡海來此地搭建茅屋數棟,

販賣蕃薯為生而漸成小村落,稱為蕃薯市,

由於當時平埔族人係以獨木舟

自淡水河上游載運農產品與漢人交易

平埔族人稱獨木舟為艋舺,此為艋舺地名之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