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埔老街走一回

2009060407:35



 

 

 

 

 

新埔的地標 天主堂


中正路上的天主堂,是西班牙桑朗度神父於民國四十四年所建的。

新埔天主教對新舖鎮貢獻良多,它曾為鎮民提供免費的醫療資源,

又設有幼稚園和內思高工,為地方作育人才,也同時提高了新埔鎮的知名度

 


新埔天主堂是西班牙式建築,座落於民生接和中正路交接口。粉色系的牆面,

讓這座天主堂看起來平易近人,夾在傳統和現代建築中竟沒有一點不協調,

從牆外往內望去,有一點置身國外的空間錯覺

 


新埔是開發很早的地區,因此到現在仍保留許多具有傳統風味的老店舖,

如老豆腐店、粄條店、打鐵店、五金店等等

 


紙糊店是一項古老卻不會消失的傳統行業,只要廟會活動不絕跡,

只要還有人辦喪事,紙糊店就會永遠存在。

 


長寬高量一量 土葬用的棺材

天是棺材蓋 地是棺材板 喜怒哀樂事 皆在棺材裡

窮人與富人 在這裡都是平等的。。。。。

 

 


老街上的老廟宇 與天主堂形成強烈的對比

 

 


位於後方的文昌祠 顯得落寞許多

 

 

 


早期的戲院

 

 


 

 

 

小小的巷子 總是讓我停下腳步 想一想

過去的老街風華 與現在的老街失落

人呢 這裡的人都到哪兒了??

 

 


 

 


茶室在大多數人印象中是見不得人的行業,但新埔成功街146號的中美茶室,

營業至今已逾百年,堪稱台灣目前最古老的合法(有執照)茶室

 

 


 

 


老闆娘許月鳳說,中美茶室是她母親從祖母手裡接過來,

祖母之前的業主已不可考,母親在民前四年出生時,

中美茶室就已存在了很多年,以此推估,中美茶室至少已營業超過一百年

 

 


 

 

 

理髮廳 店內是我家的理髮椅

 

 


義順冰店則是新埔僅存的一家傳統冰店,以手工冰棒、綿綿冰著稱。

 

 

 


義順冰店位於成功街,創於日治末期,第一代主人陳海濱當年在現址開雜貨店,

店內販賣的黑糖,因缺乏保存設備容易受潮,主人靈機一動,

將受潮的黑糖用來製冰,結果銷路奇佳,於是展開了陳家的製冰事業,

現在的主人陳智弘已經是第三代了。

 

 

 

炭窯是許多先民們為了生活的一項重要經濟,對於旱坑里民來說也不例外。

代表過去的經濟和勤勉奮鬥的身影,將客家文化堅強的精神完整呈現。

 

 

對於許多旱坑里民而言,炭窯不僅是旱坑早年生計來源,更是里民生命的一部分。

沿著炭窯煙囪裊裊攀升的青煙,混雜獨特的木醋液味道,

隨著風吹恣意瀰滿整個旱坑里。

 

 

 


旱坑里原有炭窯7處,其中5處毀損現只剩2處。

碳窯初始建造時間已不可考,僅確定已有六十餘年左右。

苗栗古炭窯 

 


廢棄的豬圈

 

 


「飲水思源」位於旱坑里之涼井,至今已有一百七十餘年的歷史了。

 

 

 

 


新埔鎮旱坑里開台涼井記事碑


民以食為天,賴水養生,夫不雨則畢,萬物失榮。

新埔鎮旱坑里,古早以旱聞名,其地多屬粘硬性地,雨不能浸透地下,固無泉源。
  

幸天賜良井,位於十一鄰三十八之一號彭屋崁下,泉源滾滾冷冷不絕,古來已久,

雖標高約海拔一二米之丘陵,然泥石岩下,仍能薀藏豐富水源可謂天賦奇地。


  

此井已有一百六十年之歷史,先民開發南北旱坑之際,來往行人皆取此泉止渴,

其味甘美可口,愈飲愈涼,本里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鄰之居民,

約百餘戶居嚴平日皆賴以為生,挑水婦女絡繹於途,

雖天乾害此泉常盈,涼井美名不逕而走。

民國六十二年旱坑已有自來水,涼井功成身退,然泉源仍在,里民見井懷舊,

念念不忘,台灣省政府有鑑於此,並撥經費加以重整涼井,

並以建碑記事以感天之德也

 

 

 

旱坑里昔日乾旱缺水,全村飲水皆仰賴這口開庄涼井,

而出現村婦們老遠來挑水煮飯,整條路上絡繹不絕的奇景,

今日村落的供水系統完善,已不需這般辛苦,但居民把對此井的感念,

立紀念牌永傳後世。

 


 

 

 


 

 


目前仍有水耶

 


新埔柿子很出名 但是我三月來已經沒有了

柿餅 我不敢吃 

新埔 我想找機會再來一次 這是今年三月初 我生平第一次到新埔